传说,在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,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发明了“活竹种活酒”,成就了“竹林七贤”的传世佳话。1700年来,活竹种酒注定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。 它让酒神刘伶为它而狂,着书《酒德颂》;让诗圣杜甫无限回味,“鱼知丙穴由来美,酒忆郫筒不用酤”;让苏东坡耿耿不忘:“所恨巴山君未见,他年携手醉郫筒”;让陆游哪怕典当了衣服也要一醉方休:“未死旧游如可继,典衣犹拟醉郫筒” ……
1700年后,承载着“竹林七贤”传世精萃,一款鲜竹里长出来的美酒,一款会呼吸且具有生命的活酒—“竹筒酒”、“客家竹筒酒”奢华重现。
不可一日无竹,须臾不离的中国竹文化
正如苏东坡所述“食者竹笋,庇者竹瓦,载者竹筏,炊者竹薪,衣者竹皮,书者竹纸,履者竹鞋,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”。而“竹报平安”、“胸有成竹”、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、“岁寒三友松竹梅”等民间口耳相传的语句,也记录下竹在中国社会中独有的高尚寓意。白居易在《养竹记》中以竹本固,竹性直,竹心空,竹节贞拟人化表述,则把竹提高导精神崇尚的高度。可见,竹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,已须臾不离。竹子一旦砍下即不可逆,竹筒一旦击穿,酒一旦流出,就不能反悔,寓意着合作愉快的事业酒,白头偕老的交杯酒……
活竹赋予竹酒的生命力,竹的品德,竹的文化,竹的意境……,作为孝敬长辈的养生酒,虔诚的礼佛酒,犒劳自己的瑜伽酒……才能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自然恩赐。
此时此刻,客家竹筒酒仍然不断继续在活竹中融合、生长,尘世喧嚣之外,时间在点点滴滴的酝酿……